绎志多忘嗟老大;读书有味且从容。V.4.21.45官方网站入口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华南农业大学“农耕文明大讲堂”开讲
智能农机“开进”思政课堂(解码·思政课怎么上)
本报记者 姜晓丹
“您为什么要搞农机研究?”
“因为把农民从繁重的劳作中解放出来,一直是我的梦想。”
“您为什么要搞无人农场?”
“因为我们要解决未来‘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首期“农耕文明大讲堂”开讲,年近八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机械化工程专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以访谈对话和现场展示的形式,将农耕文明融入思政课堂。
罗锡文用生动的案例、翔实的数据和专注农机创新50年的亲身经历,回答了同学们关于“为何开展农机研究”“智能农机有何硬核科技”“团队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是什么”等问题。
听课的同学们神情专注,边听边记,不时点头。2024级卢永根书院学员、园艺学院园艺丁颖创新班学生黄子畅听完分享后,被老一辈科学家朴实而执着的科研精神打动。“罗老师有一句话特别好:‘不是有希望才坚守,而是坚守了才有希望’。我要学习罗老师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精神,努力学习、投身科研,为农业现代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黄子畅说。
不仅有课堂交流,罗锡文还带同学们去田间体验。在华农五山教学科研启林基地,设定好程序的无人驾驶拖拉机、直播机等智能农机装备,按预定的路线运行。这些农机都是罗锡文带领团队研发的,罗锡文现场演示并为同学们讲解。同学们争相坐上智能农机,“零距离”体验智能耕种,真切感受智慧农业魅力。
同学们对这样的课程兴趣十足,争相与罗锡文院士合影,纷纷感叹“这堂课太酷了”“原来农业机械也可以这么高级”。
“穿梭在田地之间,我能感受到土地的力量,那些关于智能农机、无人农场的描述终于具象化地展示在我的眼前。”2024级卢永根书院学员、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基地班学生徐越见识到了智能农机带来的便利后,兴奋地说:“未来我也要追随院士的脚步,挽裤赤脚走进田地间,做一个踏实肯干的新农人!”
据华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丁红星介绍,“农耕文明大讲堂”是学校整合学科优势和农耕文化资源,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将“大咖讲”与“青年行”相结合,创新思政课建设、深化农业教育、传承农耕文化的重要举措。学校接下来将致力于打造高水平、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思政课堂,不断发掘身边的思政元素,充分用好华南农业博物馆、水稻机械化博物馆、科技小院、水稻栽培实践基地等育人资源,发挥好院士、专家的榜样作用,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学习农耕文化、厚植为农情怀、树立强农担当,努力成长为具有过硬本领和家国情怀的高素质农业人才。
绎志多忘嗟老大;读书有味且从容。近日,一则关于山东济宁汶上县一村庄发现古建筑壁画的网帖引发广泛关注。网友在帖子中称,在走访乡村古迹时,意外发现了一处村庄的古建筑里有几幅保存较为完好的壁画。据古建筑所立碑记的介绍,它的建造时间最早可追溯至明朝时期。在现场,网民并未看到相关文保碑,疑似未被列入文物保护名单。该帖子在网上引起热议,网友们纷纷就壁画的价值与保护问题发表评论。
网友看到的颜色鲜艳的壁画。 网络截图
2月19日,上游新闻(报料邮箱:baoliaosy@163.com)记者从上述网帖中的照片中看到,这些壁画的色彩依然鲜艳,部分细节保留较好,尽管存在破损但能看出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在评论区,部分网友认为:“这些壁画虽然保存完好,但因为面积较小、损坏较多,可能难以成为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文物。”也有不少网友表示:“这些壁画年代久远,应该尽早申请文物保护,防止其进一步损坏或被盗割。”还有一些网友担心:“若继续公开这些信息,可能导致壁画面临被盗的风险。”
网友找到的古建筑。网络截图
发帖的网友接受上游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这里已经得到了妥善保护。”该网友称,自己在发现这些壁画后,随即拨打了12345政务热线,立刻就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反馈,当地已经安排工作人员对该处建筑进行了必要的保护。
古建筑内梁架上的文字显示,在清代有两次重修。网络截图
2月19日,记者就此事件联系了汶上县文旅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科,该科室工作人员确认了上述网友发布的消息,表示“情况属实”。“目前我们已经派员到现场进行了数据采集,正在进一步核实壁画的年代及历史背景。”该工作人员表示,尽管目前该处壁画的年代尚未完全确定,但考虑到其可能具备一定的文化价值,相关部门将启动申报程序,将该古建筑及其壁画纳入文物保护范围。
上游新闻记者 冯盛雍
编辑:杨波责编:李洋,朱亮 审核:王蓉
绎志多忘嗟老大;读书有味且从容。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日前,安徽省宿州市泗县关工委联合虹城街道、北关社区在泗城上海商贸城小区中心广场举办了“围楼夜话 关爱明天”活动。大家围坐一起,就家庭、学校、社会青少年共育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泗城上海商贸城小区中心广场举办“围楼夜话 关爱明天”活动。董立厚摄
随着城镇化不断加快,原本分散而居的村民变成了以楼而居的居民,原本熟络的人际关系,被楼上楼下紧锁的房门而阻隔。基于这一现状,泗县虹城街道创新开展“围楼夜话”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兼顾广大居民的作息时间和生活习惯,傍晚茶余饭后,小区居民们面对面“围楼而坐”,共商关心下一代大计。为充分激发社区离退休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五老”个人感召力,街道和社区组建了“五老”志愿服务队。老同志们现身说法,传播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解决邻里间的小矛盾,共同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自2023去年下半年以来,虹城街道先后举办了20多场“围楼夜话”活动,找准“小切口”,把握“微脉搏”,以其便捷性、服务性、实用性,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
“五老”志愿者李庆军是一名退伍军人,在子女教育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围楼夜话”现场,李庆军实打实、接地气地把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分享给大家,这让社区居民受益匪浅。“作为社区‘五老’志愿服务队的一员,闲暇之余能够在关爱下一代工作中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觉得特别有意义!”李庆军表示。(董立厚)